记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:让文化的力量深扎泥土
作者:time 来源:新华网 时间:2020-05-07 阅读:
本文摘要:房间中央摆着一个大方桌,几名妇女围桌而坐,有的正翻开书页细细品读,有的则手握铅笔,一笔一画地写着“老”“幼”“爸”“妈”等汉字。房间里,还有一名“老师”在旁指导。 这名“老师”是家住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,房间

  房间中央摆着一个大方桌,几名妇女围桌而坐,有的正翻开书页细细品读,有的则手握铅笔,一笔一画地写着“老”“幼”“爸”“妈”等汉字。房间里,还有一名“老师”在旁指导。

  这名“老师”是家住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,房间里,马慧娟创办的“泥土书香读书社”的成员们正在参加一场集体读书活动。作为一个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农民,马慧娟的生活因读书和写作发生了巨大改变,她也希望教更多农民读书识字,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可能性。

  马慧娟今年40岁。得益于政府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工程,2001年,马慧娟一家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红寺堡区,在罗山脚下、黄河岸边扎下根来,种田、养牛养羊和打工成为她的生活常态。

  在马慧娟看来,劳作之苦算不了什么,真正难以忍受的是心灵的孤独。马慧娟说,过去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,在村里想借本书比借钱都难,思想更难交流出去。“好在书本给了我最大的想象空间,让我知道远方的具体样子。”她说。

  2010年,马慧娟尝试用手机在QQ空间里写随笔,开始了一边劳作一边写作的生活。十年间,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,按坏了13部手机,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。她在宁夏重要刊物上发表第一篇散文并获得第一笔稿费后,村里人看到了文化的力量,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她的文字。

  书本和写作改变了马慧娟的命运,她先后当选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和全国人大代表。为了让文化在黄土地里更好地生根发芽,她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加强地方图书馆、文化馆建设等建议,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成为马慧娟履职的重点。

  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后,马慧娟回到玉池村,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了读书社,并很快吸纳了首批20多名社员,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。然而,由于社员中多半不识字,读书社变成了“识字班”。

  最初,马慧娟有些头疼和灰心。“后来想想,这些女性大多上了年纪,又要养牛养羊,又要顾家,要求她们有比较高的文化起点,的确不现实。”马慧娟说,读书社是一个平台,在这里,农民除了可以学习文化知识,还能了解政策和法律,在精神上也能有更高追求。

  “以前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,连厕所外面的‘男’和‘女’两个字都分不清。”玉池村村民苏发说,现在她到外地能看得懂车牌,接孙子、取药时也会写自己的名字。玉池村村民金雪萍说,读书等文化活动拓宽了她的眼界,丰富了她的生活,去年,她参演的微电影还在自治区级活动中获了奖。

  付出取得了成果,但马慧娟履职的步伐没有停歇。近两年,马慧娟在农村调研时发现,互联网、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村普及,然而,不少农民却难以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,他们不会上网、扫二维码、用手机阅读,可能会成为被互联网时代甩在身后的人群。